溺水后要积极的进行自救,从而获得救援的机会。首先溺水后要保持镇定,不要慌张,在头脑清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正确的动作来尽可能的获得救治的机会,具体如下:
1、抓住水面漂浮物,进行呼救,如果水面没有漂浮物则要屏住呼吸,四肢轻轻拨动水可将自己漂浮上来,这时用力将头往上伸,将口、鼻露出水面就可以获得呼吸。
2、在呼吸时要深吸气、浅呼气,这样能使肺部有多余的积气,从而使身体更容易的漂浮在水面上,随后可进行呼救或者等待救援。
3、会游泳但出现腿抽筋的溺水患者更应该保持镇定,可以憋气潜水,在水中通过按摩、搬拉抽筋的腿脚来解除抽筋现象,而后可以漂浮在水面获得自救。
溺水后正确的自救及急救做法
溺水时决不能手脚乱蹬拼命挣扎
如果自己不熟悉水性意外落水,附近又无人救助时,首先应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拚命挣扎,这样只能使体力过早耗尽、身体更快地下沉。
√正确的自救做法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踢掉双鞋,然后放松肢体等待浮出水面,因为肺脏就象一个大气囊,屏气后人的比重比水轻,所以人体在水中经过一段下落后会自动上浮。
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应尽可能地保待仰位,使头部后仰。只要不胡乱挣扎,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你的口鼻将最先浮出水面可进行呼吸和呼救。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
致命的错误: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
落水后,千万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为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将头伸出水面是不可能的,这种必然失败的作法将使落水者更加紧张和被动,从而使整个自救者功亏措篑。
正确的做法只要能维持口鼻略浮出水面能进行呼吸和呼救就可以了,以平静的心态等待救援者到来。
当救助者出现时,落水者只要理智还存在,绝不可惊惶失措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一定要听从救助者的指挥,让他带着你游上岸。否则不仅自己不能获救,反而连累救助者的性命。
会游泳的人溺水多因手足抽筋
由于下水前准备活动不充分、水温偏冷或长时间游泳过于疲劳原因。
小腿抽筋时会感到小腿肚子突然发生痉挛性疼痛,此时可改用仰泳体位,先用单手抓住患则的大拇趾抽背屈方向牵拉,然后按捏患侧腿肚子,即可缓解,若手腕部肌肉痉挛,可将手指上下屈伸,另一只手辅以按捏即可。
经过长时间游泳自觉体务不支时,可改为仰泳,用手足轻轻划水即可使口鼻轻松浮于水在面之上,调整呼吸、全身放松,稍作休息后游向岸边或浮于水面等待救援。
相反,心慌意乱造成周身肌肉的紧张体力过早耗尽而发生溺水。
各种水中艰难环境的应对
在湖泊之中游泳时,由于对水情不熟一旦发生水草缠足的情况,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下,迅速将缠足的水草解脱,然后循来路退回,不可继续深入。
而在江河之中游泳,有时会遇到巨大的漩涡,此时应以最快的速度沿其切线方向游离漩涡中心,而千万不能采取直立踩水姿势以防被强大的漩涡吸入水下。万一被卷入水下,也应在入水前深吸一口气争取以潜泳在水下奋力一拼,此时顽强的救生意识是你获救的唯一希望。
溺水者被救助上岸后的急救措施
√上岸后只顾空出吞入胃内的水或争分夺秒转送医院的作法都将贻误最有效的抢救时机。
√首先应清除溺水者口中、鼻内的污泥、杂草等异物,取下活动的假牙,以免坠入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紧裹胸壁的内衣、胸罩、腰带等,使呼吸运动不受外力束缚。这个过程应火速完成。
√对于尚有心跳呼吸,但有明显呼吸道阻塞的溺水者,先行排水处理,方法是:救助者一腿跪地一腿屈膝,将溺水者腹部置于屈膝的大腿上,使其实部下垂,然后拍其背部使口咽部及气管内的水排出。排水处理应尽可能缩短时间,动作要敏捷,如果排出的水不多,绝不可为此多耽误时间而影响其它抢救措施。
√如判断溺水者呼吸、心跳已停止,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条件下,立刻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人工呼吸在最初向溺水者肺内吹气时必须用大力,以便使气体加压进入灌水萎缩的肺内,尽早改善窒息状态。
√在现场抢救的同时应迅速请医务人员到场参与抢救。经现场初步急救后,应迅速转送附近医院继续心肺复苏治疗。在转送途中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下应间断。
√经现场急救溺水者心跳呼吸恢复以后,可脱去湿冷的衣物以干爽的毛毯包裹全身保暖;如果在寒冷的天气或长时间的水中浸泡,在保暖的同时还应给予加温处理,将热水袋放入毛毯中,注意防止烫伤发生。
附:黄泥坑中溺水救治的学问
在陕西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一个小孩玩耍时掉进黄泥坑的水中,发生淹溺。将孩子救上来以后,对其进行救治。那么这个患者处理的要点是什么?
关于溺水的救治,临床医师都知道:
①淡水淹溺的主要病理生理是大量的淡水(低渗)进入体内,造成体内的低渗状态。低渗是主要问题,处理可给予利尿或高渗液体等措施进行纠正。
②海水淹溺的主要病理生理是大量的海水(高渗)进入体内,造成体内的高渗状态。高渗是主要问题,处理可给予补液稀释或低渗液体等措施进行纠正。
那么,掉进黄泥坑里的淹溺者的主要病理生理如何呢?
黄泥坑里淹溺者的主要病理生理是代谢性酸中毒,应积极补充碳酸氢钠。因为中国的黄土为酸性土壤,黄泥浆是一种弱酸性物质,它进入体内,患者的代谢性酸中毒会十分突出。
当然,如果患者淹溺于呈喀斯特地貌的地区,这种石灰岩结构呈碱性,则患者的代谢性碱中毒会十分突出。
这些内容不会写进教科书,都是在临床中根据特定资料,结合化学等基础知识,医师们进行推理和升华的结果。“大医无书”,这是种境界,是医者毕生追求的目标。它也符合唯物辩证法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原理。
【临床拓展】对溺水抢救的两点思考
溺水者应积极抢救,明确淹溺史,分清淡水或海水淹溺。对呼吸已停止的溺水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适当延长抢救时间。
据有些地区统计,溺水死亡率为意外死亡总数的10%,特别是夏天,溺水是最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
溺水通常是指由于大量的水进入肺内,或冷水刺激引起喉痉挛,造成窒息或缺氧,若抢救不及时,4~6 min内即可死亡。
针对溺水抢救,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和讨论,一是溺水者是否肺内均有水进入,并且导致患者窒息?二是关于溺水者抢救的时间是否可以延长?
关于肺内有水的争议
传统认为溺水是由下列几个过程组成:首先是入水,然后感憋气,随即吞水,吞水后胃受到刺激而呕吐出来,后又吸入肺内,造成窒息而死亡。其中最关键的是胃和肺内的水,因此从18世纪起,人们就将倒灌法列入首选,也就是说,首先要想办法将胃或肺内水倒出来。
但自1980年以来,对倒灌法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清除胃内的水易造成窒息或误吸。并有学者发现有10%~20%的溺水者并无水进入肺内,即使有吸入,也是极少量(每千克体重<20 mL)。这样少的水分可很快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Ruben的实验证实,从气管插管内注入生理盐水1~2 L并未溢出。
对于海水淹溺患者,由于海水是高张的(3.5%盐分),可将循环中的水吸入肺内,造成肺水肿,但此种情况下的通气障碍并不在气道,而是由于肺泡水肿所致,因此复苏的关键是口对口和正压通气。
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只有在胸外按压和口对口呼吸等基本无效时,才考虑可能是肺内水分过多所致的窒息。
关于延长抢救时间
溺水者在长时间淹没于水中后仍有完全复苏的可能,有时其淹没时间要比通常认为心脏停搏患者脑存活的时限4~6 min长得多。Sim近来收集1组8例溺水者,曾淹没10~40 min,经复苏后并无神经系统后遗症。其机制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潜水反射的作用 淹溺后长期存活可能是潜水反射在起作用, 即人类与某些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所共同具有的一种生理反应,借此可长时间停留在水下而不呼吸。将人脸浸没于冷水中,立即引起一个反射,使心率减慢,周围小动脉收缩,使血液从肠道和四肢驱至脑和心脏,从而使人们浸没于冷水中较长时间而仍能存活。
心跳骤停出现较迟 心跳骤停通常并不因淹没而立即出现,一般只在血氧含量减少至危险水平后心跳才停止,这在正常情况下需数分钟或更长时间。
机体耗氧量降低 潜水反射与寒冷均能减少机体的耗氧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户外如何落水时自救】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本人原创文章,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发布者:更早户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engzao.com/4118.html